06/8/6【關鍵密碼】(Lucky Number Slevin)
有一類推理小說的特色是作者利用文字或敘述技巧來作為包裝謎團的工具,不知情的讀者在閱讀時往往因為受習慣經驗及作者刻意安排的影響,而忽略了某些線索或暗示,進而落入文字詭計之中。這類故事帶給讀者最大的驚奇之處在於揭曉這個由作者利用敘述技巧和讀者盲點所佈局的詭計,也由於此,我們一般稱這類的推理小說為「敘述性詭計」特色的小說,諸如日本的綾辻行人和折原一等皆為此類小說的箇中高手。
敘述性詭計之所以如此令讀者驚奇,主要的原因在於這類小說打破了作者和讀者的默契,例如過去我們總習慣地認為「出場人物都是人類」、「偵探絕非兇手」、「書中所述即是當下現實」等,但這類小說卻偏偏顛覆這樣的想法,形同閱讀者被迫邀請至作者的文字遊戲之中。
為什麼要介紹「敘述性詭計」呢?這和電影有關嗎?
電影是由一連串的鏡頭所組成,導演藉由鏡頭的移動(攝影)和切割重組(剪輯)來說故事。就直覺上,觀眾是能夠從電影的手法來瞭解故事的架構,例如一陣輕煙或黑白畫面往往代表某個人在回憶過去的事或一段過去,又如特寫鏡頭即代表要注意的地方等等。但事實上就電影和觀眾的互動而言,卻是影像本身(導演)在強制地給觀眾看它(他 / 她)所設計過的畫面。
因此,當觀眾看到一個人拿著刀往下一揮或對著人開槍,就瞭解這是個殺人的動作,就算鏡頭沒拍完接下來動作,我們也知道發生什麼了。又比如觀眾總是能藉由主角身處的場景和模樣來分辨故事裡的時間,而在腦中構建順序等等,諸如此類的形式在電影中不勝枚舉,而這也形同導演和觀眾的默契之一。
但有些電影卻偏愛打破這樣的慣性和規則,挑戰電影的敘事邏輯,也由於這樣的操弄通常能帶給觀眾懸疑和驚奇的感受,因此主題往往和犯罪、謀殺、乃至於鬼怪脫離不了關係。我不敢妄稱這是「敘述性詭計的電影」,但兩相對照,應能發現不少雷同的手法和樂趣。
前陣子一部由眾多好萊塢一線明星所共同演出的電影就有上述玩弄敘事手法的味道。這部片原名「Lucky Number Slevin」,中譯【關鍵密碼】(又是個受翻譯所累的例子),主角包括Josh Hartnett、Bruce Willis、劉玉玲、以及兩位老牌影帝Morgan Freeman和Ben Kingsley等。故事主角Slevin因為被誤認為是他的朋友Nick,而捲入紐約兩大幫派的鬥爭裡,倒楣的他一邊要想辦法幹掉黑道老大的兒子,一邊還要籌錢還債,甚至還要甩開警探的緊迫盯人!此時冷酷且神秘的殺手「好貓」悄悄現身,究竟這一切只是一場天大的誤會、還是另有隱情的陰謀?這又和二十多年前的一場賭馬賽有什麼關連呢?
這部片的導演是Paul McGuigan,他的處女作是改編自Irvine Welsh的名作《酸臭之屋》,而他的前一部作品也是由Josh Hartnett所主演的懸疑驚悚片【第三者】。
飾演黑道老大「老闆」的是Morgan Freeman,他老練沈穩的形象也使他常常出現在犯罪推理電影裡,像是【火線追緝令】、【桃色追捕令】、【全面追緝令】(以上兩片均改編自James Patterson的推理小說)、【懸疑對戰】等。
而飾演神秘殺手的Bruce Willis一路演來也算把他單調的演技變成自己的招牌,堅毅冷酷,但時而狡黠的形象也頗適合推理電影的戲路,像是【黑色追緝令】、【絕對目標:豺狼末日】、【驚心動魄】、【終極土匪】等。(附帶一提,老布的招牌系列【終極警探】即將要開拍第四集,年過五十的麥坎南將再度生入死)
或許比起【刺激驚爆點】、【靈異第六感】和【鬥陣俱樂部】等幾乎被影迷奉為經典的電影,【關鍵密碼】在所謂「敘述性詭計」的使用比重上雖不多,但卻和關鍵劇情頗為相關,因此可視為類似電影的入門之一。事實上,儘管這片少了令人驚豔的創意,但一來可以看一線明星互飆演技,二來這片在視覺效果及黑色幽默氣息的掌握上也挺精彩,算是今年夏天的佳片之一。當然,對喜歡動腦的影迷們,從鏡頭和對白推理出故事的來龍去脈,想必更是看這類電影的一大樂事。
偷偷提示一下,片名的諧音聽起來有點像「Lucky Number Seven」,代表了主角…?!
===========================================================
這也是之前寫給某已停刊水果文學雜誌的稿,也算是這片的觀影心得。坦白說,我自認為這篇寫得不是很好,因為主題敘述性詭計和這部片的關連性其實不大,充其量只是編導用很風格式的剪接和運鏡來說一個推理故事。
雖然這部片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話題,也沒那下什麼獎項,所謂「誤認」、「復仇」也算是這種電影的老梗主題,但看這些硬底子的演員尬戲也挺過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