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16【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
槍, 有時候可以救自己的命,但也可以奪去別人的命,但大多時候,槍是扮演後者的角色。在東方社會,槍還是被禁止的(或許箇中原因是槍砲是老外發明的吧), 但在歐美,由於素有狩獵的歷史背景,因此在這些國家的人有一把槍是沒啥奇怪的事。1999年4月20日,兩個高中生上完打保齡球的體育課後,不知何故,回 到學校大開殺戒,連這兩個高中生在內,死了13個人。
Michael Moore是 這部爭議紀錄片的導演,他從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等相當多的角度來試著回答「為什麼這兩個高中生會突然瘋狂殺人?」這個問題,並把焦點放在 美國社會裡槍枝的使用與誤用作探討。的確,導演相當努力地想把這個問題和現象用合乎邏輯的方式來分析,並且以幾近難堪地方式來提出他的問題。例如他不客氣 地問美國步槍協會(NRA)的主席,也是好萊塢巨星Charlton Heston,為什麼選在槍擊案發生去當地開會員大會?又比如他帶著另一起槍擊案的倖存者去Kmart百貨要求將嵌在他們身體裡的子彈退貨等等。
可想而知,就算Moore沒有宣稱他自己是和平主義者或宗教家,但他在這部片的論點和價值觀卻是反槍枝、反暴力的。Moore更「聰明」的是,他不全以悲 情、說教的方式來說服觀眾,反倒是運用了相當多戲謔、尖銳、反諷地手法來讓觀眾認同「這是個錯誤的現象、這是個嚴重的問題 」的想法。比如說他用了相當多卡通的畫面,甚至找來【南方公園】的創作者之一Matt Stone(他也是科倫拜高中的校友)來替他「背書」。
這部片當年橫掃國際影壇,拿下了160個獎項(根據該片中文官網所宣稱),其中包括了奧斯卡最佳記錄片和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這可能代表這部片的確批判 了一些事物,也可能代表Moore成功地說服了觀眾,但也可能代表了他以相當機巧,甚至媚俗的方式來替他的論點辯護、也可能是他反小布希的鮮明政治立場獲得多數影人所支持。
科倫拜槍擊事件的確是個悲劇,槍枝的合法性也值得探究,但如果把這個問題無限上綱到小布希出兵科索沃、搖滾歌手Marilyn Manson、3K黨,這也許反而模糊了焦點。就像台灣媒體老喜歡暗諷陳水扁和執政黨的話:「當XXX(某人或某事或某項預算)花了多少錢的時候,孩童的營養午餐在哪裡?」
照這個觀點來看,這部片不過也就是大型、精緻、花俏地肥皂劇新聞,煽動有之,但對於真理和真相卻無法提供多少兼顧情理的論述及辯證。
Ref:科倫拜高中槍擊事件的紀念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